教科书中的朕_第9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92节 (第3/4页)

的告诉他:“但我不会真的杀你。因为……”
  她马上又问起了另一个问题:“你今年多大了。”
  苏徽沉默了一会。
  懒得等他的答案,嘉禾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:“你好像是和游舟差不多的年纪。一本正经点评游舟的模样,还真是可笑。”
  但今日这番谈话之后,她心中不可避免的腾升起了爱才之心。一个年轻却又有着不凡见识的少年,不该死去。如果说在这之前,她留下苏徽的性命只是觉得这样做很有趣,那么现在,她便是因为不舍的。
  武则天能够赞赏与之敌对的骆宾王,认为不能得其才,是宰相之过失。她为何就不能有如此胸襟?即便苏徽真是什么细作、刺客,她也势必要用手段,让他归服于她。
  第154章 、十二
  “既然不是为火器一事出宫,那么就是为了……”苏徽观察四周,眼见着道路上的行人数目越来越多,意识到嘉禾的目的地实际上是宣府的闹市,“为了体察民情?”
  “民情难道不重要吗?”嘉禾反问。
  苏徽没有反驳什么。
  君舟民水的道理他当然是懂的,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根基,在于那些看似庸碌而又寻常的黔首。宣府虽是军镇,却也有寻常百姓,而那些披甲的士卒若是卸去了甲胄,也不过就是边地一农人而已。
  “我听人说,宣府从前比起现在要热闹。”走在苏徽前方,嘉禾慢悠悠的说道:“这里不仅是防御胡人的重镇,其实亦是边关互市的场所之一,是北境商路的重要一环。不过开战之后,宣府的商贾与黎庶便大多数都南逃避祸去了,因此你看街边的房舍,有不少都是空着的。”
  苏徽一面点头,一面不动声色的走在嘉禾身旁,免得她被道路上的行人所冲撞。
  “可黎民百姓,就如同野火之后的春草,总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。”嘉禾感慨,“我翻阅史书,曾见字里行间记载下的天灾兵燹无数,然而时至今日,九州大地依旧生生不息。这片土地上的子民,坚韧得让我心生佩服。”
  苏徽诧异的看了嘉禾一眼,很少有皇帝会对黎庶用上“佩服”这个词。对于大多数的上位者而言,小民存在的意义在于为他们提供财富。他们征敛之时不会在意小民们是否会为此而感到痛苦,偶有宽和的仁政,也是为了休养生息之后下一次的采撷。
  “开战两年之后,倒也有商贾与庶民陆陆续续的返回宣府。”嘉禾微微笑着注视向前方市集,“众生趋利而避害,他们肯回宣府,大约也是相信这座城池不会被轻易攻破。每每念及此,我便不敢懈怠政事,生怕辜负了这些人的信任。”
  市集之中所贩卖的货物自然比不得京师,种类不算多,多是寻常的布匹、马具而已,至于盐铁之类,虽是宣府一项大需,却是朝廷官营,民间不得私贩。过去嘉禾没有亲临宣府之前,私盐买卖泛滥,甲胄马匹兵刃,也常有人私下买卖,嘉禾以皇帝之尊镇守宣府两年,如此风气才渐渐淡下去。
  走过一片贩卖骡马与运货大车的商肆之后,映入眼前的是一家规模不大的会馆,这原是同乡行商所修建,供行商落脚存货的地方,聚集的人多了,自然也有了非比寻常的热闹。路过会馆的时候,苏徽嗅到了浓烈的酒香,听见了喧哗的笑闹。
  就在刚才,苏徽问过嘉禾一个问题,他问她是否会怀念京师。
  而嘉禾回答:“京师与宣府并无什么不同。”
  的确并无什么不同,都是她所治理的土地罢了,土地上活着的,是各司其职的士农工商,是她的子民。
  嘉禾停驻在会馆门口,却并没有进去。门内传来琵琶铿锵、竹笛咿呀,惊堂木一声响,四座寂然,如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般。接着便听以说书老人清了清喉咙,朗声说起了什么。
  苏徽过了好一会儿才辨出他讲得似乎是长公主荣靖的故事。
  荣靖在朝堂之上遭人憎恶,据说督察院的言官每日都要写上十几份弹劾长公主的奏表,每一位新入职的言官,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提笔痛骂一番这不守妇道,目无规章的长公主。
  可与之相反的,却是她在民间的声望。凡夫俗子们不似那些成日里将纲常挂在嘴边的儒士,古往今来,女人披甲上阵的传说并不稀少。黔首乐意看到巾帼将军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