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_第127章 天下何处得此贤才?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27章 天下何处得此贤才? (第2/3页)


    ??李素听刘备这番感慨,倒是心中也颇有些警惕和意外。

    ??喜的是,至今刘备的大体态度还没变,依然是绝对忠于朝廷的。

    ??毕竟至今为止他一直在升官,怎么可能不忠?

    ??但他对于朝廷瞎折腾、乱耗民力兵力,也是有所警惕的,已经不想白白当无用功的炮灰,想更效率的平叛效力——这是一种大节不亏、忠义不改,但又希望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”,不想被皇帝微操的微妙态度。

    ??让李素意外的是,这一世的刘备,居然对陶谦的态度如此不看好,看来人和人之间的“相性”也不是天生写死了的。

    ??另一世陶谦对刘备有提携之恩,刘备当然要感恩戴德。

    ??但如今的陶谦,在刘备看来却只是一个“办事不力,留了个烂摊子给刘虞的甩手掌柜”,加上陶谦在凉州张温那儿大半年也啥没干成,自然就觉得陶谦座谈客了。

    ??这是立场决定的,刘备这辈子如今最感恩的人已经是刘虞了,所有给刘虞添麻烦的人,在刘备心中都会有坏印象。

    ??蝴蝶效应已经越来越猛烈了。

    ??想明白这些后,李素微微试探:“兄欲抗命?”

    ??刘备似乎被吓了一跳,连忙否认:“怎么能叫抗命呢,只是不想被一时兴起的朝令夕改所折腾。但又恐世人不知我真心,故而犹豫,不知具体如何表现。”

    ??李素想了想,觉得这时候是得说些“隆中对”级别的心里话了。

    ??因为刘备已经名义上有了一块根据地,他如何看待这块根据地、在皇帝死前还有几种想法,现在必须摊到台面上说清楚了。

    ??否则一个处置不当,地盘固然可以保住,但一年半来“天下忠义无双”的美名,可就要遭到一定的损害了。

    ??想李素为刘备筹划这一年半来,从“弃官救叔,扬天下义名而举孝廉”开始,一步步毫无保留为朝廷尽心的形象,可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
    ??这个形象和名声,对于刘备未来招揽天下人才,已然是最大的助力。行百里者半九十,对于功亏一篑的风险,可不得不慎呐。

    ??必须坚决坚持,演到灵帝驾崩,甚至是少帝都被董卓废黜为止。

    ??李素想明白之后,深呼吸了一口,劝道:“兄既有疑虑,我愿为兄释之,不如咱便假设几种情况,看兄心中愿如何应对。只要心中早有预案,那么临事业不至于慌乱。”

    ??刘备松了口气:“如此甚好,我早知伯雅必有奇计,每每思虑周全,请试言之。”

    ??李素正色提问:“若辽东彻底平定后,陛下有心调遣兄去别处平叛、但长久保留辽东太守之职,兄可愿毫无保留为朝廷效命?”

    ??刘备也正色回答:“这是自然!但凡杀贼救国,义不容辞。只是,当天下贼乱甚众时,还是先由近及远比较好,否则千里奔波,军队调遣粮饷浪费巨大,岂是爱惜民力所为?”

    ??李素进一步问道:“那如果连辽东太守之职,都要平调它处,再找一个落入贼手的郡,遥命兄为太守,要亲自收复才能上任,兄可愿效力?”

    ??这一次,刘备显然没有最初那么果决了,人都是有私心的,他也不由犹豫:“只要……朝廷能够善待辽东百姓,别再派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滥官汙吏来折腾,也就罢了。

    ??主要是辽东安宁不易,被张举张纯这般洗刮,百姓连自力活下去的过冬粮都不够了,初定这一两年,必然是需要一个强硬、事事都能为民管束的太守,组织屯田,渡过赤贫年景,如此才有安定的可能!朝廷换官事小,如若使屯田渡荒之法因此中断,岂不是害民于水火!”

    ??听到这个结论,李素心情复杂,也有些欣慰。

    ??复杂是因为难度有可能提高,欣慰则是觉得刘备守住美名到最后,问题应该不大。

    ??他原本还以为,需要跟刘备之间有一番曹操和袁绍式的“方面何所可据”的对话,然后提醒刘备“关键不是根据地,而是‘任天下之智力,御之以道’”。

    ??但是,看来是自己想差了,人和人是不一样的,在“人心和根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